辛小湘丨今年春节怎么过?快看,如何过个“多味”春节!
2024-01-20 19:23:47          来源:指点 | 编辑:胡蔓 |          浏览量:2374
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让哈尔滨火出圈了,也让“南方小土豆”这个亲切的称谓叫进了心尖尖。那是人们的一种爱,一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情感自然流露。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就是这样富有激情和创造。疫情影响下的隔离也能带发“淄博的烧烤”,造就一场全新的舆论传播互动盛宴和一场狂欢体验式旅游。

这种现象背后带来的是无限的商机和经济发展的红利,带来的是给老百姓妥妥的实惠,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可期的强大信心所在。相比世界各地的人为的或自然的战乱、动荡和灾难,中国人生活的底色实在是人间天堂,生活的底气是“活力满满、热气腾腾”。
腊八之后就是年,春节的脚步正越来越近,这是目前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前不久,第78届联合国大会还将春节作为联合国假日,春节一跃成为国际性法定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二十三(北方小年)二十四(南方小年)灶祭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上元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这么长一段喜庆的覆盖全中国甚至全球华人区的隆重节日,怎么过好?各地的“小土豆”“小辣椒”“小砂糖桔”们怎么想?全国的朋友们都怎么想?
不妨,我们来讨论讨论!
首先从传统说起,先更深入认识认识春节,找到基本的“密码”。
春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最早的史料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的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一般持续到正月十五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年”,年节日期从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后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这个叫法一直到现在。
春节是一年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人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因此,一个以辞旧迎新为主题,集祈福、庆贺、娱乐、谋划为一体的隆重佳节就形成了并传之久远。
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国内国外、南方北方、不同民族根据各自实际安排了众多的仪式和活动。主要有祭祀、洒扫、贴春联门神、燃放爆竹、团圆年饭、吃饺子、除夕守岁、集会娱乐、观看春晚等等。不同民族有其独特方式,海外华人华侨也有自庆贺仪式。
认识了春节,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我们过好春节可以有这么几种考虑。

“经济味”的春节

当然这个“经济”是多层次多方位的理解。
第一个“经济”就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经邦济世的经济。就是要把握春节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节日经济、旅游经济,进一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为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创造条件。
在经历疫情阵痛之后的第一个春天里,山东淄博成功跻身“五一”旅游热门地的“黑马”样本。制止酒店涨价,免费向社会开放停车场和厕所,在烧烤专列派发礼物,三天“修好”一条路,本地车让外地车先行……一系列“宠”游客保障举措和服务让正处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重要拐点期的淄博,依靠文旅新经济推动这座城市和城市产业、城市经济快速崛起。
据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提供的大数据测算,刚刚过去的3天元旦假期,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达到历史峰值。哈尔滨“火热”出圈不是偶然,是黑龙江冰雪经济厚积薄发的产物。高瞻远瞩编制出台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冰雪经济发展规划等系列重大规划,因地制宜颁布实施促进旅游业发展条例、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50条措施,精心策划打造三大冰雪旅游主题产品、五个重点冰雪旅游城市、十条冰雪旅游精品线路、十五个冰雪旅游必到必游地,“冷资源”乘势而起变身红红火火的“热经济”。

第二个“经济”是社会层面的经济。是指要聚合经济能量,实现实惠最大化,各单位、企业、社会团体要保障干部职工的收入增加、群众的福利增加。通过系列刺激手段和措施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保障社会就业的稳定。有收入了才能有消费,稳定的收入带来稳定长久的消费。
不久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环境”。收入乃民生之源、消费之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手里有“钱”,心中有底,人们才能真正“有钱可花”“有钱愿花”“有钱敢花”。点燃人们消费热情的“火种”在于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让人民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减少消费的后顾之忧。
第三个“经济”是个人层面的经济。两个方向,一个是增加个人财富积累,扩大消费能力。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每个人都要通过自身努力创造财富创造价值,有能力的自然就能过得好过得幸福。这是人生成长的必由之路,不能指望天上掉馅饼。
当然,碰到了好的时代,好的国家,这种可能也是存在的。多年以来,中央和各地政府都在想办法给群众增加福利。在刚过去的2023年,1000万元家电消费补贴券、1500万元文旅消费券、3700万元体育消费券……湖南消费者陆续收到一大波“政策红包”。湖南坚持“政策+活动”双轮驱动,出台落实“稳增长20条”促消费政策,整合资源支持汽车、家电等重点领域促消费,联动市州、平台和机构线上线下开展“乐享消费 惠购三湘”主题促消费活动……出“真招实招”,给“真金白银”,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引爆了消费者的购物热情。
1月15日,我国首部“银发经济”政策文件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4个方面26项举措,强调结合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以及“敬老月”等活动,引导电商平台、大型商超举办主题购物节,设计老年版专用界面,支持设立银发消费专区。关注老年人养老服务事业和“银发经济”产业发展,充分释放老年人消费潜力。
另一个是节约,不盲目消费,不攀比、理性消费,适度消费不浪费,提倡“经济”的过日子。
春节是消费的高峰、交易的高峰。家家户户开始采购年货。对商家来说,自然不会错过“春节营销”的机会。面对花样翻新的打折促销时,个人应当树立理性消费观念,面对高折扣、高额返券等诱惑,保持谨慎心态,按需消费。坚持量入为出,不奢侈不攀比不浪费,合理消费、愉悦消费、文明消费。发扬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把中央有关规定和纪律自觉落实到生活中去,自觉避免不良消费行为和习惯。

“文化味”的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团圆的象征,也是精神文化的原乡。“回家过年”成了最具乡土情怀和人间情意的一句话。血脉里流淌着的“回家过年”情结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对祖先、对国家的深厚情感。
百善孝为先。中华文化中自古流淌着“孝老爱亲”和“尊老敬老”的传统。人们把对“家”“亲人”的爱意倾注于许多礼节、仪式上的表达,而春节无疑是体现中华民族这一价值诉求的一个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最核心的文化魅力就是家的温暖与亲人的团聚。每逢过年,家就召唤着每一个人。每个漂泊异乡的儿女们忘不了对父母、祖先的孝心敬意,都尽可能在春节来临之前赶回家中团聚,虽然有时回家的道路很漫长、很拥挤,可人们返乡的热情却丝毫不减。春节是体现中华孝老爱亲文化的佳节。每年的春运返乡客流高峰都是这种浓厚的孝老爱亲中华传统美德的见证,路上再多的艰难都抵挡不了家乡温暖的召唤。
回到家的港湾,围坐在一起分享一年来对于亲情的感受、工作的收获感受家庭与家人的温暖。在新年伊始的时候,带着家人和朋友的祝福,获得再出发的勇气和力量,中华民族的“家”由此绵延不绝、兴旺发达。

春节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中国人的文化符号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春节的习俗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并承载了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贴对联、剪窗花、走亲访友、拜年看望长辈等习俗,透着浓郁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物质生活充裕后,人们的精神需求更加丰富,催生多元化的过节方式。人们携亲伴友出门赏花灯、逛庙会、踩高跷、扎台戏……更喜欢新鲜的、带有民族情感的、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节俗。让春节在传统文化传承中保持着“有情有义”,又变得“有滋有味”。
为满足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及新变化,让人民群众过个有“文化味”的春节,相关部门要结合当地文化现状和群众需求,组织开展乡村春晚、社区春晚、民间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对公众开放的景区、场馆要精心策划布置与春节民俗有关的文化项目,备好“文化年货”,把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送到群众身边,让传统民俗与现代文化交融互补,让春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中华文化日益影响世界的今天,宣传文化思想部门更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动作为、积极宣传、亲自下场,根据地域特色和各自职能,提前谋划部署好春节期间的各类文化活动,全力做好2024年春节文化宣传活动,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观看、购买“文化年货”,共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生态味”的春节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俗称“小年”。每年从这一天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春节前扫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扫一扫、洗一洗、晒一晒、刷一刷……打扫的过程,其实就是处理、选择、扬弃的过程,洗净生活里的灰尘,清空烦乱的思绪。在整洁的房屋里,以干净爽朗的心情迎接新春的到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生态环保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绿色”已渐渐成了过年的新关键词。不少市民在春节期间尽量减少各方面的消耗和浪费,外出就餐点小份菜、尽量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使用节能汽车家电、网络约车……如今,生态过年正成为一种社会发展新的趋势,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一股蓬勃兴起的潮流,正引领生活新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绿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争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用绿色扮靓我们的春节也成为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文明自觉。
如此多味的春节马上就要来了,你期待吗?看准了就抓紧干!大家都行动起来,我们一定会迎来一个多味的春节、多彩的明天!


责编:胡蔓

来源:指点

鼎城新闻
最新资讯
我要报料

  下载APP